本篇文章3539字,读完约9分钟

进入城市化后半期,城市的快速发展跨越了行政边界,达到了与周边地区团结快速发展的阶段。

4月16日,皖苏两省联合印发的《南京都市圈快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文正式发布。 作为第一个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的都市圈计划,其中确定了以下事项

南京都市圈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中心,由联系密切的周边城市组成,面积2.7万平方公里,2019年底常住人口约2000万人。 计划范围扩展至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境,以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溥阳市,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2019年底常住人口约3500万人。

 

南京都市圈形象图片来源:南京发改委

随着政策落地,南京升级“国中”,进军“超大城市”的猜测非常高涨。 通风良好的南京能迎来晋升的机会吗? 对于苏皖两省的“圈内”成员来说,它们的利益还会得到吗?

四提“创新名城”

今年南京政府的实务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建设全球影响较大的创新名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推动力的增长方式。 现在,这个定位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支持。

经过整理,《计划》中四次提到“创新名城”。

一是在规划背景下,南京都市圈已具备培育形成现代化都市圈的基础条件,其中科技创新特征突出,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创新名城建设稳步推进。

二是在快速发展定位中,引领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强劲活跃增长的极其重要的支撑。

三是在快速发展目标中,产业创新融合协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南京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建设取得较大突破。

最后在要点任务中阐述的是,共建都市圈协同创新平台,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支持南京建设全球影响较大的创新名城。

照片来源:照片网

南京科技创新显示度不断提高——年南京高新技术公司数量增加到6500家,全社会研发强度达到3.38%,每万人发明专利持有量81.93件,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和学科数量、在宁工作的两院院士数量均为全国第一

今年3月,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表示,南京将继续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增长方式,建议国家支持南京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以往的研究表明,都市圈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优质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科技创新行业,都市圈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最强,在创新过程中最活跃。

空之间显示出的一个新趋势是,以往的科技创新以单体城市为中心,但现在在一个都市圈范围内越来越多。

“单体城市的创新推动力有限,有必要一边向周边扩散,一边与周边地区一体化。 要构建区域间的产业链、价值链、分工链,需要在机制体制上进行许多创新。 ”

根据《规划》,南京都市圈有四个定位,其中“重要影响较大的产业创新高地”排名首位。

总体来看,南京市圈普通高校达100所,国家要点实验室25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持续增加,在南京以外,苏南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叠加特征越来越明显。

创新集群必然带来产业集群。 这里的产业是指战术性新兴产业。 战术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的特征》中写道:“一个国家持续并同时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是是否有资格成为发达产业或重要产业环节的基地。”

《规划》提出,推进南京、马鞍山、滁州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联动加强,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和战术性新兴产业,探索共建合作园区,推进产业转移快速发展。

加强中心的机会

从内部结构看,南京都市圈呈现明显的“单一中心—外周”结构,中心城市南京在经济、人口等方面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

南京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约占城市圈的20%,经济总量超过30%,财政收入超过40%,社会支出品零售总额、金融业增长率超过50%。

随着《计划》的落地,南京的中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支撑。

以南京都市圈基础设施为例,今年开工建设的宁马、宁楚、宁扬三条城际路线,仅南京方面的投资就有几百亿元。 随着基础设施和公共组合的改善,中心城市影响的半径扩大,要素到达的地区增加,越来越多的地区将被激活。

 

照片来源:照片网

此前,在《计划》正式公布之前,据推测南京将成为第十个国家中心城市。 但是随着靴子落地,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国家中心城市”的表述已涉及南京、杭州、宁波、合肥、沈阳等多个城市。

对此,当地媒体的解释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资源配置中心在“规划”中的地位实际上是让南京承担“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

“拥有全球影响力较大的创新名城、国际综合枢纽交通,到南京都市圈、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资源配置中心,南京已经在国家大布局中被赋予四梁八柱的地位,国家中心城市对南京来说很有可能是无名小卒。 ”

但是,对南京来说,能源水平上升的可能不仅仅是“全国”。

今年南京“两会”期间已经提出建设五年“超大城市”。 随着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出台,“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的目标再次确定。

都市圈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但中心城市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都市圈对“人”这个核心要素的集聚度。 据统计,南京2019年常住人口为850万人,是gdp全国十强中唯一常住人口规模没几千人的城市。

此前,南京出台了人才新政政策,提出“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探索具备条件的省外城市与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的相互认识”,认为这是对比周边苏皖城市的虹吸。 但实际上,人口流动并不都是都市圈内部的流动。

目前,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人口高速集聚于发达地区的过程中。 随着进一步融合,南京都市圈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吸收包括人口在内的资源要素。 完成从城市圈周边地区到中心城市边缘再到中心城市核心区“圈外”人口城市的三级跳板。

如何使周边联动

国家快速发展改革委在批准《规划》中确定提出“以促进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同城化快速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健全同城化快速发展机制为突破口”。

根据《规划》,南京都市圈的定位之一是成为全国同城快速发展示范区。 具体表现为: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产业深度融合、投融资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共生、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照片来源:照片网

从路径上看,要发挥南京都市圈跨越苏皖两省、跨越东中部的合作模范作用,健全特大城市和大中小城市特点互补、协同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 该城首先以“两区”为核心,分别指宁镇扬和宁马楚。

鞍山、滁州等安徽城市加入南京都市圈时,坊间流传着南京栓实的“徽京”之名,安徽和合肥都市圈被认为是“挤出”的。

但实际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初衷是打破行政区的边界和“行政区经济”,在更大尺度的区域空之间有效配置资源。 请注意长江三角洲在城市圈的划分。 基本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

在这次《规划》中,“南京都市圈必须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其他都市圈的合作”。 从措辞来看,可以分为两个“强化”和两个“促进”。

加强与上海大都市圈的交流,积极致力于上海优秀全球城市建设,积极拥抱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和功能疏解,推进南京江北新区、两省自贸试验区与上海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

加强与合肥都市圈的合作,带动沪宁产业创新带和g60科技创新走廊联动,率先布局开放型创新平台和综合型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探索重要的几个事项协调推进机制,实现了两圈融合的快速发展、共建共享。

促进与苏锡常都市圈分工合作,探索建立设施互联、功能对接、产业互补、市场共享的合作新机制,借力融入全球生产互联网和服务体系制度;

促进杭州都市圈联动,推进在数字经济行业的全面合作,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生态资源、生态技术、碳排放交易平台,推进生态资源资产化。

今天上午,在苏皖两省联合举办的“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合肥都市圈将与南京都市圈从交通、创新平台、产业快速发展等方面展开合作,规划建设g60科技创新走廊——合肥——芜湖直线通道,尽快实现合肥与都市圈其他城市的直通高速铁路开通。

正如安徽省政府长江三角洲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宋宏所言,从区域一体化经济密度的角度考虑,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重叠是该地区经济密度不断增大趋势的必然反映,“市场本质从来都是开放的。 因此,请注意,都市圈只能以开放的思维和视野,不能“好好地描绘”都市圈。

记者|杨欢程晓玲 |刘艳美孙志成 杜恒峰

卢祥勇校对,卢祥勇

|每日经济信息nbdnews原始副本|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录、复制、镜像等采用

转载的话,请向本公开号的后台申请并得到许可

截至4月16日6时51分,全世界新冠引起的肺炎确诊138685238例,死亡2979170例。 请关注全球新冠引发肺炎疫情的走势,点击↓↓↓。

 

封面照片来源:照片网

标题:“又一个都市圈规划全文发布!跨越两个省,将影响3500万人”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