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65字,读完约10分钟

◎经过实习记者袁园

“人人保护我,我保护所有人”、“我们不是保险,也不是公益”、“共享经济”……这些都是互联网相互担保平台为自己贴上的标签。

在这些美好愿景的引导下,快速发展和共同保障会员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 虽然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气。 网络互保平台在运营中不断面临质疑,似乎逃避不了“不透明”、“不可持续性”等指责。 即使是参加这些平台的会员,也说“不知道资金的去向,也不太清楚退出的方法”。 更糟糕的是,这些平台总是面临监管部门的“特殊照顾”。

“互联网互保平台频遭监管点名   会员称“不清楚资金去向,也不明白怎么退出“”

尽管如此,互联网相互担保平台的数量近年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观察到,除e相互保证、相互保证网、保保集等多年设立的平台外,还有壁虎相互保证、全员相互保证等多个平台将上线。

那么,相互保证平台的运营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那个会给会员带来那些可靠的保障吗? 生命力为什么这么强? 什么样的风险迫使监管层主张提名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对比了几个典型的网络互保平台进行了深入调查。

●赔偿条件严格

记者登录相关平台网站后,“低保、高保障”几乎都是这些平台普及时的标准用语,其“互保计划”多用于对比重大疾病、意外身故、癌症等风险

例如,根据e互保公布的《家庭守护死神无畏计划》,会员加入年龄限制为18~50岁,会员必须持续充值以维持会员资格,账户保证金不低于9元。 这个计划的首要原理是——会员共同出资,共同承担风险。 项目下的会员遇到不幸意外时,由项目下的全部会员共同出资赔偿,每人分摊不超过3元,相互保证金最高为20万元。 具体的募集金额需要根据会员数决定。

“互联网互保平台频遭监管点名   会员称“不清楚资金去向,也不明白怎么退出“”

根据要求,相互担保金额每次以个人平均摊销不超过3元的方式计算。 这意味着至少要有6万6700人参加这个计划,才能筹集到20万元的相互保证金。 会员越多,平均分配给各人的金额就越少。 相反,在参保人数不足6.67万人的情况下,相互保险金只能按人均3元封顶的大致募集。 也就是说,相互保险金的总额不可能达到20万元。

根据上述相互担保计划,会员遭遇意外时,相互担保会员的法定继承人可在15天内通过网页、微信、客服等方式提交相互担保申请书的要求提交事项说明资料后,由第三方判断机构或专家判断。 如无问题,进行公示募捐,从会员平台个人账户提取相互保证金,通过平台汇款给申请人。

必须注意的是,这个计划对“意外的自身危险”的条件施加了一些限制。 例如,故意杀害他人互保会员、故意伤害; 互保会员猝死; 相互保险会员的药物过敏、医疗事故、精神和行为障碍等不在赔偿范围之内。 对此,工作人员表示,该计划首要是与意外事故进行比较,会员个人原因造成的人身事故不在赔偿范围之内,关于详细原因,客户无权回复。

“互联网互保平台频遭监管点名   会员称“不清楚资金去向,也不明白怎么退出“”

随后,记者查阅了多个平台的相关资料,发现大部分互保平台都遵循这样的流程,只保证文案不一样。 例如,在一个平台发布的“大病互保计划”中,对受保障的疾病进行了详细的证明和范围限制,对于加入的会员资格也有仔细的筛选程序,一般需要180天的等待期。

●容易取得充电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在注册时发现,所有相互担保平台都要求注册人提供个人手机号码、姓名、身份证号码、邮箱等新闻。 另外,部分平台还附带wechat终端,会员需要通过银行转账和微信支付等多种娱乐方式进行充值。 这意味着会员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被平台掌握。 另外,部分平台公示的互保案件公示新闻栏目中还显示了会员姓名、职业证书编号、家庭住址、病历资料等多条个人新闻。

“互联网互保平台频遭监管点名   会员称“不清楚资金去向,也不明白怎么退出“”

相互保证平台的上述方法可能是为了新闻的透明度,但本来相互保证计划的会员都是通过网站注册的,彼此通常不被认可。 公开详细的个人新闻有利于会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保证保险赔偿资金的透明化。 但是,记者对互保平台在注册会员时个人信息新闻的安全留存说明不多,也未能证明新闻泄露后的责任划分和应承担的后果。 然后,记者在注册后被相互担保平台的工作人员拉入官方微信集团和qq集团。

“互联网互保平台频遭监管点名   会员称“不清楚资金去向,也不明白怎么退出“”

另外,值得观察的是,虽然加入互保计划和充值比较容易,但是退出来拿的话现在面临着很多麻烦。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随机加入相互担保计划,按要求充值9元后,向个人账户表示余额确实为9元,但试图退出计划,收回自己充值的9元,出现了问题。 据平台介绍,取现资金时需要“1%+2元”的手续费。 随后,记者在多个平台注册,试图吸引资金时面临同样的挑战。 有些平台必须收取2%的手续费,在账户结余不足50元不能提取现金的一些平台上,没有直接提取通道,只显示充值页面,退出程序时账户资金返还个人账户

“互联网互保平台频遭监管点名   会员称“不清楚资金去向,也不明白怎么退出“”

“充值在账户上的钱不能退出。 ”一位参加互保计划的会员告诉记者,自己多参加这样的组织,是为了公益,不是为了钱。 另一位会员说,自己充值30元后没有管理,不太清楚如何退出。

根据多家相互担保平台的网站,会员账户的资金只要维持9元或3元左右就可以继续维持会员资格,如果少于规定金额且未持续充值,则认为自动退出或放弃相互担保计划。 当然,会员也可以自主退出,但会员账户的剩余资金如何解决还没有详细证明。

●资金的去向缺乏监管

除了难以提取之外,相互担保计划资金的去向也存在不透明的问题。

记者参与计划和充值时,基本上是通过微信渠道的。 只有个别平台增加了银行卡支付渠道。 此外,微信通常支持相互担保平台设置的公司账号。 充值完成后,个人账户会显示与充值金额相同的金额,但是会员本人不知道这些钱是否进入了公共账户。

的相互担保平台消息称,会员充值资金由第三方监管,资金绝对安全。 但是,在第三方宣布支付企业监管资金的相互担保平台充值时,没有跳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支付页面,而是直接进行的微信转账,交易完成后,微信只能提供交易新闻。

“资金绝对安全。 ”网络员工向记者表示,会员的这些资金都存在互保计划会员保证金的专用账户中,个人账户的余额只是充值保证金账户的说明,没有问题。 但是,关于资金的具体安全保障措施和下落等,上述工作人员没有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监管部门在提示相关风险时,部分平台通过吸收会员费在企业内形成资金池,其收款、开户等一切经营行为均背离了金融保险监管,因此,如果存在非法集资和其他欺诈行为,也值得一提

●运营公司大多没有保险资格

虽然会员不用要求越来越多的赔偿金,抱着做公益的心态加入了互联网相互担保,但互联网相互担保平台的运营资格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相互保险是指投保人以相互帮助、分担风险为目的,共同办理保险而成立的法人组织,其首要目的不是提供高额的投资回报,而是为社会公众提供风险保障。 在互联网上运营的互联网相互保险平台虽然不是保险的旗帜,但属于“类保险”相互保险服务,同样需要保险业务经营资格。 由于监管部门对此类保险的审核门槛高、态度谨慎,目前很少有公司取得相关牌照,国内批准的仅有阳光农业相互保险一家。 多家保险公司和相互保险公司表示已提交申请,但公司尚未实际取得牌照。

“互联网互保平台频遭监管点名   会员称“不清楚资金去向,也不明白怎么退出“”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整理了多家互联网互保平台的工商资料,发现运营这些平台的公司,各自经营范围不同。 一些公司注册了新闻科技企业,经营范围为科技类应用软件开发、设计和交易等;一些公司注册了文化传播企业,经营范围为文化活动组织和策划、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培训活动组织、广告制作服务等。

《保险法》规定,保险企业的设立必须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根据保险企业的业务范围、经营规模,调整注册资本的限额。

“‘类互保组织’的平台都没有按照‘照片’运营,明显违反了法律,这些在《刑法》中都有确定规定。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的张建民律师说。

●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中

除了经营资质外,这些相互担保平台的盈利模式也是个问题。 目前平台上还没有公布盈利方法。

大象舟会的发起人之一表示,这样做是为了公益,目前平台会员还很少,自己做没什么压力。 平台大了,想用众包的方法运营。 他还说,后期将在全国各省招聘会长和经营者,由这些人组织会员并迅速发展。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这些平台基本上都是商业运营,或公司直接投资;或投资天使。 总而言之,这些都是非营利模式,没有持续性。

必保相互保险和抗癌公社的创始人也应对了媒体。 相互保险不是慈善,而是互利组织。 相互保险组织需要征收会费,运营有其内在的规则。 但是,关于如何维持基本的资金运用,没有明确的证明。

根据国外的运营模式,相互担保企业和股票保险企业有很大的不同。 相互担保的企业没有股东。 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向投保人提供低价保险产品,不要非法投诉。

●专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合法快速发展

基于新闻的安全性、资金去向等多方面的原因,监管部门对这样的组织非常关注。

保监会在以往的风险提示中指出,现行《相互担保计划》的经营主体不属于保险监管范畴,部分经营主体的业务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难以比较有效地保障相关公约的履行和资金安全,且个人新闻保密机制不完善,会员纠纷

事实上,监管部门的态度也不是“一刀两断”。 面对相互保险的快速发展,监管部门的态度还十分确定,必须不断促进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

“保监会、卫计委等许多部门支持相互保险的快速发展,毕竟这有利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惠及人民。 ”一位保险业专家向记者表示,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快速发展,或者如何合法正当地快速发展。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教授王绪瑾表示,“类保险”形式的网络相互保险也是保险,这种形式合法化迅速发展有两种途径。 一、积极准备、合理信息表达,向监管部门申请相关牌照,取得经营相互保险的资格。 二、可以选择与以前流传下来的保险企业或者保险经纪公司合作开展保险业务。

“监管(部门)之所以不断提示互联网相互保留的风险,确实有点问题,但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必须禁止互联网相互担保这种形式,最终使其合法经营。 ”王绪瑾说。

标题:“互联网互保平台频遭监管点名 会员称“不清楚资金去向,也不明白怎么退出“”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7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