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13字,读完约6分钟

前几天,每经小编(微信号: nbdnews )和大家分享了“压岁钱全国地图”。 其中福建、浙江、北京成为压岁钱支出水平最高的地区。

《地图》显示,福建省儿童收到的压岁钱平均达到3500元,该省莆田地区压岁钱水平达到12000元。 与此相反,广东省——压岁钱的平均水平只有50元,在“地图”中名列最后。

虽然这些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但话题已经引起了许多网民的讨论。 有人很羡慕在福建、浙江、北京等地收到很多压岁钱,也有人认为在广东过年发压岁钱的压力可以很小。 当然,最让大家“痛”的可能是以下几个朋友。

广东省是经济第一大省,今年1月底,该省省长马兴瑞在做政府实务报告时表示,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每年5.8万亿元增加到每年8.99万亿元,占全国的10.5%,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5年平均增长7.9% 广东省以前,占中国gdp前列的是江苏省,到1989年为止被广东省超过。

有网友问,在这样富裕的省份,为什么红包额头上有点“小气”?

在说明这个之前,编辑首先和大家谈谈发红包本身。

“发红包年俗”从古到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据微信公众平台《壹读》介绍,红包起源于压岁钱,又称利是封、红喜袋,最早盛行于西汉时期。 那时的压岁钱,被称为“压岁钱”,铸造成硬币的形状,是用来压住邪祟的吉祥物。 由于“岁”被谐音为“祢”,后来祢金被改称压岁钱。 老人用红线把它串成一串,在一年的三十个晚上,压在孩子的枕头下,给他驱魔,拜年。

“压岁钱平均就50块?明明很有钱的广东人为啥这么“不近人情”?”

那么真正的红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记载着“皇帝分发红包”的故事。 “玄宗亲眼看到,给了孩子洗金银钱的快乐。 ”杨贵妃生了皇子,玄宗皇帝一高兴马上就得到了“洗孩子的钱”。 这个“孩子的洗钱”就像我们现代的“份子钱”。

宋元时期,礼金红包的习俗很流行。 有记录表明,宋代正月老人给孩子压岁钱、商店给买家礼金、婚礼礼金等行为已经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与图像文字无关(出处:视觉中国) ) ) ) ) ) ) ) ) ) ) )。

到了清代,红包分为“钱包袋、纸袋、大礼”三种形式。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绘了“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举行夜宴”。 除夕晚上祭祖后,贾母回到正座,贾敬、贾赦等带领孩子们行礼。 “二府的男妇女仆人仆人也应差役的上中下而行礼,献上屠苏酒、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举办了联欢宴。 ”

民国以后,红包开始用红色的纸包裹一百文铜币,其寓言是“长命百岁”。 给长大后的后辈压岁钱,被红色的纸包裹的是大洋,象征着“财源丰富”、“一本万利”。 这和现在的红包很相似。

现在,我们“以前收到过红包”和“手机红包”都是。 过年拜访亲戚朋友,从很久以前就传来红包,用来做个好脸。 无法亲自拜访的亲友,用手机红包代替。 特别是在除夕,能让大家低头不看春晚的理由只有一个。 看手机,抢红包。 这是现在的年轻人最想参加的、期望值最高的年俗活动。

但是,如果过分关注“钱”,红包也会变味。

编辑(微信号) nbdnews )整理了以往媒体的报道,近十多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压岁钱也水涨船高,地区上涨趋势日益加剧,许多70后、80后感到压力巨大() 一位上班族在算账后,发现年末年初可以拿到压岁钱等东西的一部分人承受不了“红包”的负担,所以称春节为“春劫”。

不得不说,这样的压岁钱与初衷相去甚远,成为了人们过年的负担。 压岁钱纷纷上涨,已经达到数百元或一千元。 以给孩子压岁钱的名义,实际上是大人之间的人情往来,最终需要大人的“礼尚往来”,也成为了大人们过年的“面子工程”。 如果你给我家孩子500元,我就给你孩子一千元压岁钱。 在国外工作的人回老家,为了表示自己的荣升,给亲戚和孩子们寄压岁钱,很多年轻人都害怕回老家。

“压岁钱平均就50块?明明很有钱的广东人为啥这么“不近人情”?”

另外,这样分发压岁钱有可能导致孩子们不知不觉背上来,只重视压岁钱的数量,无视亲情和感谢,加强功利和拜金的倾向,助长把钱花在大手上的坏习性,不是违背长辈的初衷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人的小额红包常常被视为“清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本观点,广东地区最流行的是5元、10元,20元以上面额的红包很少见。 很多退休的老人和没有收入的老人,在“利是”包里两块钱一个,同样乐于派兵,同样向后辈表达“健康长寿”的祝福。 在广东省,发红包被称为“派利是”,取“对市有利”“对事有利”的善意之头。 而且红包一定要送一派和两个人,代表夫妻双方的祝福。

“压岁钱平均就50块?明明很有钱的广东人为啥这么“不近人情”?”

《新闻时报》前几天的评论文案也是这样说的。

“至今在笔者居住的广州,新年利润5元,10元、20元是普遍现象,上述信息中提到的平均50元利润,已经属于大额红包。 我想可能很多新广东人推高了平均水平。 ”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表示:“红包包含社会和文化两个含义,社会含义涵盖经济价值和人情交流,文化含义包含祝福等象征意义,在广东地区红包的文化含义大于社会意义。”

亲切的头脑表明广东人发红包没有压力。 用这个观点举了例子。 广州人梁奕铭每年准备100个红包,不仅发给亲戚朋友,邻居和同事也听说新年好而送“利是”。 “每个5元,一共500元。 饭钱。 大家都在画大吉大利。 我不在乎谁的红包多,谁的红包大。 ”

在广东的一些地区,甚至有红包“切角”的习惯。 切角后得到祝福,意味着红包原封不动地回来了。 谢讲时,不用红包求钱,不用红包谋事,这是广东红包善意头后的初心。

看到这里,你觉得广东人的小额红包“不近人情”、“小气”吗?

当然,并不是说发红包只发5元10元,钱多或少一定要看自己的经济实力。 另外,对后辈的关心和期待不仅是压岁钱的数值,平时的关心、慰藉、帮助也是加深亲情、友情的好方法。 如果想度过舒适的一年,就放下人情的重担,用心吧。 最真正的你才是春节“正宗”的“年关”。

经过赵云

每日经济信息整合本视点、新闻时报、微信公众平台“壹读”、金羊网等。

标题:“压岁钱平均就50块?明明很有钱的广东人为啥这么“不近人情”?”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5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