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7字,读完约4分钟

年再融资规模是ipo的8倍,创下历史新高3600亿元的减收额,“清仓式”减收频繁出现。 如果“天量”的再融资和野蛮减产成了a股的两大“出血点”,该怎么堵住?

“天量”再融资之下:a股挤压带来的担忧

进入年后,a股持续微弱震荡,创业板指数更是罕见“8连败”,不少舆论将下跌归咎于ipo常态化。 而且,市场的目光聚焦于“天量”的再融资和之后解禁减收的期待。

根据证监会的数据,全年ipo和再融资(现金部分)共计1.3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其中再融资规模创历史最大。 一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年新股筹资规模为1476亿元。 据粗略统计,在“史上第一个融资年”,通过再融资方法增加的市场供给是ipo的8倍。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这几年一直在持续。 据统计,全年a股市场整体融资额分别为7490亿元和15215亿元,其中ipo分别为8.9%和10.4%。 根据该计算,近3年来再融资在a股融资总额中的平均占有率达到了9成以上。

“无论从整体还是人均募集额来看,市场担忧的资金分流压力很可能源于再融资整体规模的加大,以及之后对减持解禁的担忧。 ”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企业总裁单祥双说。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形式单一,多偏好增发。 “巨额增发似乎是万能的巨额集资模式,但最终由股东购买。 ’董登新说,这种乱象必须整顿。

(/S2 ) )野蛮减产背后的“弃船式”翻盖挑战底线(/S2 ( ) )。

除了“天量”的再融资外,大量减持成了a股的另一个“出血点”。

年上半年,牛市行情引起频繁减持,大股东兑现规模达到5000亿元。 在经历异常波动后,监管层于年初确定规定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的高减持股份。 但是,在这个市场必须休整的年份,减产规模仍然达到约3600亿元。

基于市场走势的评价或满足自有资金诉求的合理减持,本来就无可厚非。 但是,一年来,通过大宗交易规避相关监管的“过桥”减持频繁发生,无视监管层三令五申的违规减持也绝非案例。 各种野蛮减产挑战着市场的承受能力和包括监管机构在内的各方面的底线。

特别是约20家上市公司的股东相继公布了“清仓式”减持计划,不仅市场外观不佳,负面影响也很大。

“应该和上市公司一起生活的大股东选择减持或抛出空手中的股票。 这种“弃船”的做法,无疑消耗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乃至整个市场的信心。 ”蔡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企业研究负责人仇彦英说。

进入年后,a股市场将面临减持的烦恼。 据西南证券统计,年沪深两市将解除1030家企业2028亿股的限价销售,解禁市值估计约为2.88万亿元。 据年12%左右的公告减收率测算,年公告减收市值约达3400亿元。

令人担忧的是,相当规模的现金回流资金没有用于创业和再投资,而是选择了支出、理财和海外转移。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不仅会导致资本市场“出血”,实体经济也不断面临“出血”的风险。

构建a股健康肌体堵塞“出血点”已成为当务之急

a股承担着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优化资源配置的重任。 业内人士呼吁,面对“天量”再融资和野蛮减产带来的多重冲击,监管层应尽快完整、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则,对再融资和减持行为进行合理的引诱和规范。

另一方面,以兼顾公司融资诉求、市场负担为前提,通过提高标准等方法适当减缓再融资步伐,缓解后续再融资解禁后的减持压力。 并及时公开未来一段时间的再融资规模,加强对市场的预期诱惑。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大股东关于股权减持的政策,提高新闻披露要求,完善ipo上市时的减持政策和减持承诺。 限制大股东大幅减持,特别是“清仓式”减持,严惩违规减持。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发行主体要求低、透明度不足,作为再融资首选方法的定向增发暴露了过度融资、机构间捞取利益等诸多问题,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也酝酿出了新的规范政策。

加强监管是稳步发展资本市场的健康要求。 年以来,金新农、汉王科技、金杯汽车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因违规减持受到监管处罚,也显示出对大股东减持行为规范严格的态势。

要更好地发挥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有一个依赖于资本市场健康的肌体。 对年轻a股来说,除了新股发行和退市制度的新陈代谢功能完全外,堵塞疯狂再融资和野蛮减产两大“出血点”已成为当务之急。

标题:“新华社:“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是A股两大“出血点””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6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