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78字,读完约8分钟

经记者刘旭从北京出发

昨天( 8月20日,国家发改委向日本精工等12家日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开具了共计12.35亿元的历史最高反垄断车票。

此次反垄断调查揭示了汽车零部件这一相对封闭、暴利的市场黑幕。 据报道,日本汽车公司一般为“拉拢”,投标过程中多家公司贯穿,以一家公司报低价、另一家公司报高价的方式轮流中标。 经过价格谈判的零部件被用于本田、丰田、日产、铃木、福特等企业品牌的20多种车型。 截至年底,当事人经过价格协商获得的与中国市场相关的多项订单仍在交货。

“12家公司吃12亿罚单 日系零部件垄断联盟有望打破”

此次发改委开出的“天价”反垄断罚单有望打破日系零部件供应系统长期以来结成的垄断联盟。 据了解,此次发改委反垄断调查中,日立和不二越率先“自首”,“污点证人”,为反垄断调查提供了重要证据,为发改委反垄断局看似铁板一块的日本企业反垄断联盟反垄断调查打开了突破口。

最新消息显示,涉及这些零部件公司的一些汽车企业已经开始调整零部件的售价,一些经销商已经以新的价格销售。

提案委员会史上最高的反垄断罚单

昨天,发改委公布了对12家日系零部件公司的处罚决定。 对日本精工等12家公司共罚款12亿3500万元,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最高额的罚单。 上次最大反垄断罚单可以追溯到去年8月。 共生元、美赞臣、多美滋等多家知名奶粉公司因实行纵向垄断,共处罚6亿6800万元。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此次发改委处罚的日系零部件公司共有12家,以竞争公司之间的协定价格为第一位进行比较,导致横向垄断。

此次调查中,向发改委报告了垄断协议签订的相关情况,对提供重要证据的第一家零部件公司日立和另一家轴承公司免除了不二越的处罚,另外10家根据自愿报告情况和情节严重程度,分别为上一年度的销售额2%、4%、6%、8%

中国反垄断法规定的罚款区间为“上一年度销售额的1%以上10%以下”。 以日本精工为例,全年中国国内轴承销售额约40亿元左右,1.74亿元由发改委以4%的额度处罚。

发改委表示,对日本住友等8家零部件公司的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8.32亿元,对日本精工等4家轴承公司的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4.03亿元,共计罚款12.35亿元。

具体来说,比较8家零部件生产公司的处罚,是从2000年1月到年2月。 在此期间,日立、电装、爱三、三菱电机、三叶、矢崎、古河、住友8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公司减少竞争,以最有利的价格获得汽车制造商的零部件订单,在日本频繁进行双边或多边会谈,多次达成订单报价协议并实施。

对比4家轴承生产公司的处罚,时间是从2000年到年6月。 期间,不二越、精工、捷太格特、ntn家轴承生产公司在日本组织召开亚洲研究会,在上海组织召开出口市场会议,探讨亚洲地区和中国市场的轴承涨价方针、涨价时间和幅度,交流涨价实施情况。 当事人在中国境内销售轴承时,根据亚洲研究会、出口市场会共同商定的价格或相互交换的涨价新闻实施了涨价行为。

“12家公司吃12亿罚单 日系零部件垄断联盟有望打破”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述公司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不当影响我国汽车零部件、整车、轴承的价格,损害下游厂商的合法权益和我国顾客利益。

另外,上述两个案件中,当事人多次签订并实施价格垄断协定,违法行为持续时间超过10年。

这次处罚是以上一年度的公司销售额为基准比率进行的。 记者表示,处罚标准的判定对金额有很大的调节空之间。 迄今为止市场对奥迪企业品牌的处罚推测,之所以产生2亿5000万元至18亿元的不同判定,是因为标准不同。

封闭的日系部件供给系统

记者了解到,汽车反垄断最初决定零部件,是因为零部件比整车处于价格操纵空之间。 零部件反垄断先于日资企业品牌固定下来,是因为日资企业品牌在垄断之前就流传了下来。

“零部件采购和定价体系比较随意,没有切实有效的采购标准,成为市场不正当竞争的先决条件。 》一位进口零部件供应商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以商用车电控柴油发动机为例,零部件采购没有制定标准,因此,即使国内和国际供应商差距较大,为了安全起见,整车公司仍以海外企业品牌的零部件采购为主。

除安全标准外,技术领先是垄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某日系整车生产公司采购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精密零部件方面,被处罚公司的领先特征明显,也有不可替代性。

但何伟文对此表示,“鼓励技术进步与反垄断不矛盾”,技术特征可以通过市场价格体系进行调节,但价格垄断会破坏市场价格体系。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系统中,按封闭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在日韩公司、美国公司和欧洲公司之后。 这与各国整车系统进入中国市场的顺序正好相反。 夏树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日韩作为新兴汽车强国,对本国零部件的保护“早有流传”。

“12家公司吃12亿罚单 日系零部件垄断联盟有望打破”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处罚不是日本零部件公司第一次遭遇反垄断调查。 日系零部件公司因涉嫌操纵零部件价格,在美国、欧洲接受过反垄断调查。 今年2月、3月、5月,日本精工分别因在加拿大、欧盟、新加坡、澳大利亚垄断轴承市场操纵价格而受到处罚。

一家日资企业的品牌采购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反垄断尚未影响采购价格,但价格采购将“调整”。

“协定价格被打破对汽车零部件市场来说一定是好事。 ”夏树表示,同时协议价格不仅是日企品牌,博世等德国零部件大公司也有垄断嫌疑。 “由于技术领先,相关公司在国内零部件公司技术未取得突破前,将采用高额定价; 在国内零部件公司相继进入的时候,由于降价战略压迫生存空之间,国内公司难以平摊初期的研发价格成为了惯用手段。 ”。 夏树指出。

“12家公司吃12亿罚单 日系零部件垄断联盟有望打破”

迫切需要提高国内零部件的竞争力

与整车市场以最低价格、修理价格为首要形式的纵向垄断不同,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垄断表现更多、更复杂。 零部件之间制定协议价格的领域垄断行为与整车企业广告导向的零部件供应商选择的价格保护行为交织在一起,既有横向垄断,也有纵向垄断。

由于长期以来的合作关系,零部件公司对国内公司和中国汽车公司存在差别销售价格的状况。 一家自主企业品牌公司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同一零部件的采购上,外资公司的采购价格远远高于零部件制造商来自本国的公司,从而形成了“价格保护”。 此外,外资零部件公司购买本国公司和中国公司相同零部件决定不同价格的“价格歧视”也是汽车零部件市场关注的重要问题。

“12家公司吃12亿罚单 日系零部件垄断联盟有望打破”

另一方面,“纵向垄断”与客户的维修支付费用确实相关,更值得关注。 对此,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迟亦枫表示,从巨额零整比来看,售后服务行业确实有较大调整空,但由于零部件采购周期等原因,要及时调整价格,整车公司需要给予经销商一定的补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万里表示,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反垄断不应就此结束,反垄断调查是与政府协调市场关系的契机。

事实上,据媒体报道,这只是发改委主导的本轮汽车反垄断调查的第一张票。 调查表明,除上述垄断方法外,我国汽车市场还存在汽车企业主导的垄断模式。 在这些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汽车企业,往往建立自己管理的零部件、物流系统,很多汽车零部件公司无法自由营销。 发改委反垄断局第二处长徐新宇向媒体表示,这种纵向垄断将成为下一阶段反垄断的要点。

“12家公司吃12亿罚单 日系零部件垄断联盟有望打破”

另外,市场还呼吁从技术标准上完善汽车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 “目前,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是模块化和数字化。 ”上述进口零部件经销商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国内公司快速发展到这个水平还有一段距离。

一家进口零部件经销商表示,在零部件行业,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距至少有20年,这不仅是技术开发问题,也是材料、设计、机电一体化等方面共同决定的。 目前,在国内的汽车市场上,无论是商用车还是轿车,都存在大量质量不合格的次品,客户很难选择零部件。

“零部件公司的反垄断不能简单落地,难以做出替代性的决定”。 国泰大和汽车领域的张欣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相关汽车公司并未因价格垄断而减少零部件的购买,通过长期政策吸引市场、加价升级是提高国内零部件竞争力的关键。”

对于市场上认为“此次反垄断调查可能影响后续汽车市场”的说法,中汽协秘书长董扬认为,反垄断调查是正常行为,没有迹象表明会对汽车生产产生较大影响。

标题:“12家公司吃12亿罚单 日系零部件垄断联盟有望打破”

地址:http://www.vsunglobal.com/vsgnzx/8727.html